来源: 海峡人才通信
离开宁德城关,驱车1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位于蕉城区赤溪镇的“赤溪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在这里,我们见到了福建省绿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林海。眼前的魏林海,一眼看去与其它农业工人没有什么两样,黝黑的皮肤,一身迷彩服、牛仔裤、运动鞋。只有他那不时露出的略带腼腆的笑容才会提醒我们,眼前的“魏总”离开大学校园只有3年,创业也还不到1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大学生创业新兵”。
“闯”入创业路的大学毕业生
魏林海出生在宁德周宁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山区淳朴而又相对落后的生产生活环境,使魏林海既怀有对传统种植业的朴素感情,又有着大多数农家子弟所具有的“跳出农门”强烈愿望。2011年,魏林海从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专业毕业。毕业后的一年里,像其他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样,他东奔西走,到江浙等发达地区“寻找机会”,先后干过业务员、驾驶员等多份工作。虽然也小有收入,但他总觉得这样的生活缺少了一点什么。可究竟缺了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2012年底的一天,魏林海到赤溪镇“走亲戚”,正是这偶然的一次机会,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当时,赤溪的农民创业园区已经初具规模,成片开发的现代高优农业也改变了我脑海中对农业的传统印象。”在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详细了解了创业园区的各项扶持政策后,魏林海产生了“与其在外漂泊打工,不如回家乡自主创业”的想法。
然而,“创业”二字说易行难。第一难,便是如何做到准确把握市场走向,确定投资方向。我们问魏林海:“你决心搞现代农业种植,怎么确定你种出来的果蔬产品就卖得出去呢?”他回答:“经过市场调查,我发现,近几年来人们对生活品质越来越重视,‘餐桌上的安全’已经被提高到事关民生的高度来关注,政府还制定了各种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绿色农业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大棚种植、嫁接等现代农业技术已经很成熟了,用无公害种植的理念,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来发展绿色农产品,一定能被市场所接受。目前宁德市场上从事规模化无公害农产品种植的企业还比较欠缺,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此类产品的需求又日益旺盛。我感觉,这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只要我们用心投入,一定会有回报!”
下定决心后,魏林海开始做家人的思想工作,希望家人能支持自己的创业梦想。他说:“大概是因为都是农民出身吧,家里人对我的想法都非常支持,觉得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很有发展前途。当时我自己的积蓄不多,一些亲戚还拿出资金来弥补我启动资金的不足。”
2014年3月,在亲人们的支持下,魏林海首期筹措资金近70万元,注册了福建省绿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在赤溪省级农民创业园租下110亩土地作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开始搭建大棚、布设施肥管道、土壤改良、种苗购买等工作,从此走上了充满希望又布满荆棘的创业之路。
最大的困难来自资金和经验的不足
创业艰难,而像魏林海这样大学毕业生创业,更是难上加难。每天一大早,魏林海就从宁德开车赶到赤溪,开始忙基地的大小事务;傍晚工人们下班了,他还要把采摘包装好的蔬菜装车,运回宁德市场批发,直到凌晨才能回家休息。几小时后以后,又要开始第二天的忙碌……然而这些还不是最难的。他深有感触地说:“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和经验的不足。因为资金不足,所以为了节约人工成本,自己许多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因为经验不足,一开始走了一些弯路。”近一年来,自己的体重从150多斤“暴减”到现在的不足130斤,他笑称为“减肥成功”了。
目前,魏林海共有蔬菜大棚68个,种植了13个品种的各类蔬果。他说,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搭建这些大棚只要三个月的工期,但当初因为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他前前后后花了一年时间。而且,由于资金缺乏,魏林海的大棚还不能实现智能化的自动控温,只能采用比较原始的覆膜等方法,“但这也只能保温,无法达到升温的目的。”魏林海颇有些无奈地说,“当初还想过点蜡烛、放炭盆这些土办法,后来考虑到安全等问题,就没有采用。当然也可以用取暖灯来升温,但那么多棚,光一个变压器就要二、三十万元,成本太高,目前我们还用不起。”2014年底的一场霜冻,因为保温措施没有跟上,魏林海基地不少大棚作物产量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损失不小。魏林海说,等资金回笼了,一定要想办法把这方面设施做到位。
为了降低成本,魏林海动足了脑筋。他采取了完成一个大棚种植一棚蔬菜的办法来缩短资金循环周期,“(大棚)搭建的同时,我就着手土壤改良工作,这样,一建好就可以开始种植,有产品才会有收益”;员工宿舍要安装空气能热水器,但宁德市场一台售价高达1.5万元,于是他想方设法找到了厂家的总代理,终于拿到了7000多元一台的“批发价”;他一个人还身兼基地的“负责人”、“施工员”、“杂工”、“销售员”等多个角色,除了基地的大小事务,他每天还要奔波于赤溪到宁德市区的近60公里路上,把基地产出的新鲜蔬菜运到宁德两个蔬菜批发市场销售,他说:“累是累了点,但也有好处,能直接听到客户对我们产品的反馈信息,有利于不断跟踪市场。”
之所以如此重视市场信息,魏林海是交了“学费”的。2014年6月,第一批10多个大棚种下的茄子迎来的丰收。看着自己辛勤汗水换来的第一批果实,魏林海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不料,这批茄子在市场上全部滞销,“原因很简单,就是经验不足,调查没有做充分,没有发现宁德市场对这种产品接受度不高。如果运往外地销售,不算人工等投入,光运输成本就会把本来就不高的利润全部吃掉。”提起这批“亏得一塌糊涂”的茄子,魏林海记忆犹新。
以品质和诚信终于换来市场
初次试水的受挫,并没有使魏林海气馁。相反,他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怎样才能换来市场的“准入证”和“通行证”?经过思考和调查,魏林海确定了以高品质产品和诚信经营打开市场的决心。
要种出高品质的绿色无公害蔬菜,不仅要有技术,而且在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控制、科学管理,而这些都必须通过高投入才能做到。对此,魏林海说:“成本投入这些地方,值了。”
为了找到技术过硬的农技人才,魏林海远赴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参观了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后,以每月7000元的高薪从当地请回了5位精通高优农产品嫁接和大棚种植技术的农业技术员到宁德担任基地的技术指导。为了真正做到种植全程的绿色无公害,魏林海坚持不用复合化肥,不惜提高成本,全部使用从山东购入的优质有机肥。“每从山东运回一吨有机肥就要花掉大约320元的运费,而且为了提高土壤肥力,我在每亩地上的化肥用量达到了3吨。表面上看,我的成本提高了,但经过技术改良和精细种植,产品提高了产量、改良了口感,附加值大大提高。像黄瓜与南瓜嫁接后,它的藤就是更发达、粗壮的南瓜藤,搞病能力和产量都提高了,口感也比原来的好,更脆。从价格上看,市场平均售价在1块钱一斤时,普通黄瓜只能卖到6毛到8毛,我们的新品种可以卖到1块钱以上。我们的‘樱桃蕃茄’,市场批发价3块钱,直销价可以达到5块钱。西红柿,改良后一棵植株产量就达到了40斤以上。目前基地实现了黄瓜与南瓜嫁接、西红柿与茄子嫁接、苦瓜与丝瓜嫁接,这些改良品种的农产品在宁德原来属于市场空白,所以一上市就很受欢迎。”
坚持诚信经营,是魏林海打开市场的另一把钥匙。作为大学生创业者,魏林海心中一直有一种很强烈的责任感,觉得应该在自己手里把“大学生创业企业”打造成一面“金字招牌”,他说,年轻人做事,可以没有经验,但不能没有良心。魏林海的产品主要在蔬菜批发市场成批销售。一些销售商往往会在一箱果蔬的下层掺入等次较差的产品,一同高价卖出,所以一开始,有许多批发商不放心,总要问上魏林海一句:“小伙子,你的菜怎么样啊?箱子下面是不是藏着烂的啊?”每次收货,都要打开纸箱,翻开上层的蔬菜,每颗菜都细细检查一番。但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多,批发商们发现,这个小伙子的产品,不仅质量好,而且有保证,从没过出现以次充好的问题,不禁纷纷树起了大姆指。渐渐地,标着“绿城农业”的农产品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在批发市场已俨然成了“免检证书”,直接被一箱箱搬走。“现在,我们的产品在宁德两大蔬菜批发市场上已经是供不应求,顾客催货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
不久前,魏林海又在创业园租下了150亩土地,作为自己的种植基地第二期开发项目,还进一步开拓市场,与詹德喜等3名同为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一道开办了“易品生活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网上微店,以网上订购、送货上门的直销形式为宁德市民提供绿色无公害的蔬菜、水产、禽类、食用菌等优质食品。魏林海说:“易品生活是我们几个‘聊’出来的公司,算是大学生创业者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我们有信心把这样的大学生创业公司发展成为熊熊燃烧的创业火炬。”
创业路上离不开政府和全社会的帮助支持
我们问:“小魏,你创业的动机是什么?创业路上,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魏林海回答:“大学毕业之初外出闯荡的那一年时间,每天也是忙忙碌碌,但总觉得和现在的忙碌不一样。刚开始我没搞清楚不一样在哪,后来想明白了,之前缺少的是生活的方向和目标。自主创业,就是为了证实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
谈到创业感受,魏林海说,创业一年来,他最深的感受,是政府和全社会对创业大学生的支持和厚爱。“我真是赶上了创业的好时候!”魏林海深有感触地说。2014年11月,魏林海以“福建省绿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名称申报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被评为宁德市当年高校毕业生创业市级补助项目一等奖,获得10万元创业资金补助和项目所在地蕉城区配套补助1万元,并获得了由市政府提供贴息补助的30万元贷款。此外,还有开业补贴、生活补贴等一系列资金扶持。同时,宁德市人社局(公务员局)还会同市农业局、林业局,多次组织农技专家到各相关大学生创业企业实地考察,提供全方面的技术指导和支持。
项目落地的赤溪省级农民创业园,是省政府2013年12月确定的第三批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也为入园企业提供了周到的公共服务。除了完善的交通、水利、电力设施外,让魏林海印象尤其深刻的还有两件事。
虽然采用了滴灌技术,但魏林海的种植基地仍是用水大户。而去年又恰逢枯水季,当地村民与种植基地在用水需求上产生了矛盾。面对村民的不理解,镇政府有关负责人态度明确:群众的思想工作我们去做,但创业园种植企业的用水需求一定要保证。经过镇、村干部的细致工作,终于保证了种植基地的用水需求。
另一件,则是创业园提供的“特色服务”:24小时气象预报监测服务。由于赤溪镇地处山区,冬季气温较低。为了把霜冻等灾害性气候对蔬菜种植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赤溪镇有关部门与省级气象部门合作,专门在当地设置了一个气象监测点,第一时间为农业企业提供精确的气象服务,为企业采取措施防灾减灾争取时间。
此外,社会各界也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给予了各种形式的支持。魏林海说,许多客户听说绿城农业是大学生创业企业,专门找上门来做生意,他们都说,年轻人创业不容易,能帮一点是一点。最近,宁德新能源有限公司又确定绿城农业为公司职工食堂蔬菜定点采购企业,“那可是1.5万多人的大食堂啊。”说到这里,魏林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天道酬勤。我们相信,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魏林海们”的创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媒体链接:http://www.fjrs.gov.cn/xxgk/hxrctx/sd/201503/t20150317_920706.htm